第三百四十八章——阿尔巴人队(卅三) (第2/2页)
别克托尽管对伍郎格里还是愤懑难平,却最终据实而奏。
“不错,说的在理。但,在我看来,你们入华之后,作用却远远不止于军前这点功绩!”弘毅频频点头,却要更加深入!
“奴才愿为主子肝脑涂地!”别克托闻听自己前途远大、作用非常,顿时兴奋起来。
“好,你听我说!”弘毅整理心思,将自己预谋已久的“阿尔巴人将在清朝政府中发挥的特殊作用”和盘托出——
一为语文通译之人。随着苏武湖地区大清军事动作的常态化,中俄两国未来在经历一番争斗之后,最终还是要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的。届时,商品往来必定日趋频繁,来京的俄国官方使团和贸易商队也会越来越多,如尤里等被清朝政府授予官职的罗刹降人。因他们熟练地掌握了满汉语言,大清必定会发挥他们的长处,一般会让他们在俄国使臣或俄国商队来华时做翻译工作,协助理藩院翻译中俄两国往来文书。并对新的被俘的俄国人进行审问。在弘毅的打算理。他们甚至还应该担任将来开设各种“官学”的俄语教师,为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做出贡献。
二为商贸经济之人。别克托他们还可以充当中俄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经纪人。在来华的俄国商队逐渐增多、在双方交易数量和次数增多的情况下。阿尔巴人可以凭借自己对中国和俄国双方语言、文化都了解的优势,积极地发挥中间人作用。他们可以为俄国商人介绍中国大商人,给双方提供交易清单。闲暇之余,他们还可以引导俄国人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。为其讲述发生在中国的新闻,和从俄国来的商人一起出席宴会,品尝美味佳肴……当然,他们在为俄国商队服务时,都可以从中提取佣金,佣金额甚至可以是交易额的3%-5%之多,比现行关税还要丰厚!
三为暗中监视之人。阿尔巴人还发挥着暗中监视来华俄国人在京活动的重要作用。当罗刹使臣和商队在北京活动时,这些中国籍的俄罗斯人完全可以变身为“特务”。监视罗刹人的一举一动,然后汇报给理藩院等相关衙门。
四为文教互通之人。特别是“东正教”的传入中国,并在东方获得立足点这一点上,神甫谢尔盖等人必定是求之不得。不过有些话弘毅却不得不对别克托有所保留。毕竟,东正教入华,如果一切按照弘毅心中拟定的计划,到时候反过头来影响莫斯科的东正教大牧首也不是不可能!
五为火器改进之人。这一点通过木兰演武和尤里等人的熟悉燧发枪操演,就可见一斑,对别克托来说自然是一点就通!
看着别克托在面前欣喜不已、充满憧憬,弘毅却故意溢满了最后一条、却是最最重要的一条——将来的阿尔巴人,在本质上既不是俄国人,也不是满洲人,而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人了!
从真实的历史角度来看,无论最早归顺清朝政府的俄罗斯人,还是其后代,和一般中国人已经无异。中华文化是一个大熔炉,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安然相处。21世纪的阿尔巴津人后裔和其俄罗斯先祖的血缘联系微乎其微,经过三百多年的混血,根本就无法辨别其俄罗斯血统了。从民族归属来讲,阿尔巴津人后裔现在要么是满族,要么是汉族。
更何况,从别克托麾下这个阿尔巴牛录人员的构成上来看,他们中的很多人,并不完全是纯正的俄罗斯人,有许多都是不服沙俄管辖逃到中国的西伯利亚原住民。从历史上讲,西伯利亚的原住民自然是中国“藩国”的臣民。相比较而言,他们和中国人的感情更近一些。只是历史中,到了二十一世纪,那些阿尔巴津人后裔却十分热衷于东正教在中国的恢复,这反而是一个让弘毅不得不深思,并提前加以干预的棘手问题!
(本章待续)
《打油诗一首.藏头》
读文阅史只长息
正说当年有契机
版定图开皆夙愿
去来神秘亦难期
起身百载光阴渡
点尽人间苦与疾
中镇边夷平海晏
文安武定喜泪滴
[1]清代八旗制度“以旗统军,以旗统民”,平时耕田打猎,战时披甲上阵。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,分为“阿哈”、“披甲人”、和“旗丁”三种。阿哈即奴隶,多是汉人、朝鲜人;披甲人是降人,民族不一,地位高于阿哈;旗丁是满洲人居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