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零一章无信不立 (第2/2页)
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在诸子百家中,儒家对其有较系统的阐述。同时,诚信也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基本道德规范。作为诚实、守信的简称,诚信是指为人处事态度诚恳、真实无欺,讲信用、守诺言;诚是信的内心态度,信是诚的外在表现。孔子就特别强调诚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,认为诚信是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。所谓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;“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”。在我看来,信不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,而且是人生路上的“通行证”。”李忠信一气呵成,直接把他的那套诚信的理论拿了出来。
对于诚信这种事情的理解程度,李忠信可以说是相当的高,因为他的公司就是忠信公司,对于忠诚和诚信这四个字,那是极度重视,宁可不做,或者是宁可赔钱,也绝对不能失去诚信,这个是忠信公司的一种理念。
李忠信记得小时候的诚信故事,第一个是在春秋战国时期,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。当时处于战争频繁、人心惶惶之际,为了树立威信,推进改革,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并当众许下诺言: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赏金十两。
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,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。于是,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。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,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。
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。商鞅这一举动,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,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。
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,一向说话算数,信誉非常高,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。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(这就是成语“一诺千金”的由来。)
后来,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,被悬赏捉拿。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,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,使他免遭祸殃。一个人诚实有信,自然得道多助,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。
反过来,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,而失信于朋友,表面上是得到了“实惠”。
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,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。所以,失信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,得不偿失的。
李尚勇的脸上青一阵红一阵的,他简直要被自己的儿子气死了,李忠信说的那些东西,让他无法反驳,也不能反驳。
在这个事情上,他还不能发飙,在孩子的老师面前,他要保持他的那种风度,至少不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心虚。
说李忠信可以自己选择志愿的是他,现在要是改口让儿子转变注意,那他的人设就毁了,所以呢!李尚勇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,他希望回到家里面,再和李忠信好好谈谈这个志愿的事情。